首页 文案列表 专题片解说词 文化专题片 央视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《新教育风暴》第十一集解说词文案

央视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《新教育风暴》第十一集解说词文案

文案配音员:GN156
文化专题片 1262 分享



大洋彼岸的教育变迁



上一集讲到王能智的教学实验首先遇到了来自家长们的阻力,他这种教学法对还是不对?就在这前后,大洋彼岸的教育也在酝酿着重大变化。我们不妨放眼看一看同时期的世界。


科学无国界,教育也无国界,并非始于今天。

蒸汽机时代的教育曾经以英国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,计算机时代的教育以美国为中心,再一次向全世界辐射。20世纪世界上教育发生的重大变化,是从美国开始的。我们先看看美国的消息。

 
      1957年10月4日,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伴侣号”送入太空。11月3日,苏联又把狗送入太空。美国受到强烈震动。

美国感到的威胁不仅是卫星上天,更重要的是,这意味着,苏联可以向世界任何地方发射热核弹头了。

美国因此反思本国的科技,进而就反思到教育。

1958年美国颁布《国防教育法》,标志着美国把教育放在国家安全的位置上来考虑,由此向精英教育发展,即朝着培养顶尖科学家的教育发展。

特征是强化分科,培养专家,培养顶尖科学家。这个举动影响到欧美各国,掀起了一个“新科学教育运动”。

这是“二战”后影响了全球的第一次教育浪潮。但这次教育浪潮并不是向计算机时代的教育转型,而是在工业时代分科教育的基础上,继续把工业时代的教育推向顶峰。



      然而美国的精英教育走到60年代,高难度课程造成的学习重负,使美国出现了大量厌学的孩子。拔尖的学生可以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样的尖端科研所用,可是,美国各业发展所需要的更多人才,在哪儿呢?

这时,美国出现一本名为《约翰为什么不会做加法》的书,这书突然走红,反映的正是大众对精英教育的质疑。

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质问传遍千家万户:“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个人读书?”这话是说,1000人里顶多只有1个人成为科学家,为什么要让999个学生陪1个学生读书?像这样以牺牲大多数为代价的教育是不明智的。



      1969年美国兴起“有效教育运动”。这个运动站在精英教育的反面,为所有的人在教育中得到好处而呼唤道路。

 

就在美国教育致力于培养顶尖科学家的岁月,美国的科研人员却越来越多投身产业,走向市场。最典型的人物即晶体管的主要发明人肖克利。

1954年,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问世。

1955年, IBM公司的大型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。也就在这一年,肖克利离开了贝尔实验室,从东海岸来到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。



       肖克利为什么离开那么著名的贝尔实验室,来到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斯坦福大学?因为斯坦福大学在校园里划出大片土地出租给工厂,这非常有利于大学的科研成果为工厂所用,从而转化为经济利益。

1956年肖克利获诺贝尔奖,更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来投奔他。美国投身产业的科技专家越来越多,这是一个踊跃地将科研开发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的运动。美国出现了一类新人——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,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,而是一批科技专家自己涉足开发、制造和经营,成为美国新型的科技企业家。

美国硅谷,就是在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诞生。

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,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区。


     斯坦福大学的创举,标志着人类20世纪的大学教育,在计算机诞生的时代开始了影响未来全球教育的重大变化。

 

30多年来,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一直在进行。

 在教育方面,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,走向了更为极端的强力培养顶尖科学家的道路。我国学习的正是苏联模式,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适合于培养科学家的课程。我们从小受的激励,也主要表现为努力学习,争取长大了当个科学家。

当苏联的尖端技术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的岁月,中国学苏联,连电影也在拍《秘密图纸》。

而美国人,不但把晶体管等高科技成果开发为在市场上能随便买到的产品,肖克利还在斯坦福大学授课,把创新的高技术变成很多人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,从而扩大微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市场。

 

美国英特尔公司创办于1968年,3年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4位元微处理器,这个只有指甲大小的芯片奇迹般地容纳了2000多个晶体管,已是微电脑的心脏。这种芯片在美国也不是保密产品,任何青年都可以从柜台里买出来,组装供自己使用或“玩”的“小玩艺儿”。

1974年,美国设计出全球第一台微型电脑的并不是科学家;

1975年,比尔·盖茨20岁,也不是科学家,他放弃读大学,开始为微电脑开发软件,这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“微软”。

1977年推出苹果电脑的苹果公司老总乔布斯,更不是科学家,他是个刚上大学就被“劝说”退学的社会青年。

几乎可以说,是美国一批原本无名,也没有高学历的青年,成为美国计算机时代的风云人物。这些连大学都没读或者没读完的青年成功者,不是一般的成功,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创造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先锋。

他们的出现,对美国的精英教育是一种结结实实的挑战。

也正是美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社会化应用,造成社会需要大量相关人才,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要求,有力地改变了美国发展教育的方向。



       今天回顾历史,不难看到,美苏两国的竞争都从苏联卫星上天走向白热化程度,并且都以国家的力量调集了全国的教育资源,但是,导致计算机时代出现的并不是那些“登天”的技术,而是小小晶体管和小小芯片引发的微电子产业革命。

在这里,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认识:

为科技先进而强力推行精英教育,即使倾国力培养顶尖科技人才,并不能达到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社会繁荣。无论教育和科研,如果不能紧密地联系社会应用和市场经济运营体系,教育和科研,都会失去得以蓬勃发展的丰厚资源。

 

今天许多人说“硅谷”,第一印象是“高科技”,觉得那是美国科技先进的结果,是不是呢?

是。但更让人惊叹的是:那是普通化了的高科技。

这种“普通化的高科技”,是高科技产品市场化的结果。此种努力不是为了要让成果飞上月球,而是要让成果进入家庭,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。

有了这种“普通化的高科技”,那些没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也可以用它来从事再创造,乃至成为百万富翁、千万富翁、亿万富翁。从教育上看,这批年轻人,也是美国教育返回“注重社会化应用”的成果。我们由此可以看到——

当一个国家通往高科技的钥匙还只是掌握在科学家手里,这个国家的高科技距离“普通化”就还很遥远,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先进社会生产力,这个国家就不能不落后

 

在乔布斯创办苹果公司的1977年,中国在“文革”后恢复了高考。

1978年1月中国教育部确定部级重点中小学20所,各地随后相继确定一批重点中小学。中小学内还按学生考试成绩分为提高班、普通班、基础班。

2月,教育部确定首批全国重点高校88所。

3月,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。

为追回“文革”的损失,我国师生家长都付出了极大努力,此后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不断增大,走到了比西方各国的课程都更难更深的程度。

今天俯瞰历史,可以更清楚地看到,20多年来我们走的仍然是美苏两国50年代强力培养科学家的精英教育之路。举国师生家长,在为振兴中华而极其勤奋的努力拼搏中,成果显著,但也因“拔苗助长”而付出巨大代价。


      进入20世纪80年代,随着IBM个人电脑的问世,一个计算机的时代真正到来。最先经历着这一系列技术进步和经济变化的美国,在教育上也最早遇到了不适应的问题。

1983年,美国发表:

《国家在危险中:迫切需要教育改革》

《中学:关于美国中等教育的报告》

《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》。

1984年,接着发表《美国中学的困境》。

这时美国教育的困境,主要表现在:美国的生产力发生了空前的更新换代,早先萌生于英国,发展了300多年的工业时代的教育,不能满足已经发生了巨变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。教育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。


    世界各国的教育,也必将在计算机时代,先后发生重大变迁。
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