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文化纪录片 纪录片【黄帝内经】:第48集 解说词文案

纪录片【黄帝内经】:第48集 解说词文案

文案配音员:语慷
文化纪录片 983 分享


第四十八集  曲水流觞


提要】沐浴有着极佳的医疗作用。从远古时人们就离不开它了。曲水流觞,竟是由沐浴演变而来。
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中讲到,“气寒气凉,行水渍之”。说的就是人们要用水浴的方法来驱散体内的寒热邪气。古人认为,水和火是圣洁之物,可以清除一切疾病和灾难。经常在流动的水中沐浴,是人体卫生洁净,保健养生的重要内容。


从远古的时候起,人们就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。古代文献中,有关沐浴的记载有很多。几千年来,留下了许多有关沐浴的文字、诗歌、风俗和故事。我国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,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。在这些甲骨文中,有好几个字是与洗涮有关的:


这个“浴”字(荧屏打出甲骨文“浴”字),就是今天所说的洗澡。“沫”(荧屏打出甲骨文“沫”字),就是洗脸。“盥”(荧屏打出甲骨文“盥”字),就是洗手。“洗”(荧屏打出甲骨文“洗”字),就是洗脚。


特别是“浴”(荧屏重现甲骨文“浴”字),这个“浴”字,它的外形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站在盆里,水点从身旁滴流下去,十分形象。正因为这么形象的文字,才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甲骨文出现的时候,人们已经有了专门用于洗澡的浴盆了。


古人从居住院士洞穴到木石房屋,从河水沐浴到盆中沐浴。沐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活动,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,一点也没有滞后。从已经看到的大量的出土文物中,历代君王及家人所使用的沐浴器具,其做工之精美令人叹服。


这是古人用来洗手的青铜器具。(荧屏移动着展示各种各样的古代商周时期用于洗手的青铜洗)这是古人沐浴用的青铜水缸。(荧屏展示一只古代用于沐浴的青铜水缸)这是一把做功极其精美的水勺。(荧屏展示一把青铜的水勺)古人沐浴时,将清水一勺一勺的舀到这个水盆里。


据历史记载,殷代的贵族不但用热水沐浴,还用煮热的淅米泔汁来沐发,据说可使皮肤保持白嫩光滑。古人把煮热的淅米泔汁称为“潘”,用途就是供人洗面沐发。


在始建于800多年前,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安徽省黟县宏村,我们看到了这个用一整块大石头精心凿制出来的洗澡盆。这是两个洗澡用的陶搓。(陶搓子距今三千年)陶搓上的纹路,制作得十分精细。


(陕西扶风法门寺)

距今一千七百余年,建于东汉的扶风法门寺,因安置释迦如来指骨舍利而闻名。晋时,寺内建有浴室,而且对外开放。


《洛阳伽蓝记》卷四中记载,北魏隐士赵逸,领宝光寺僧掘得晋浴室遗址。(陕西扶风法门寺浴室遗址碑刻)现存的碑文上这样记载着,在法门寺东南角有一个很大的浴室,僧人云集在这里,俗人和出家人同在这间浴室,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沐浴。


沐浴不仅是一种清洁皮肤,促进血液循环的卫生方法,而且还是一种简便的治病方法。“头有创则沐,身有疡则浴”。就是说头有疮疖,要洗发;身上有溃烂要洗澡。


(荧屏画面为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代陶俑)在唐代制定了制度,所有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,每月分为上浣、中浣、下浣。《仪礼·聘礼》记载:“馆人为官三日具沐,五日具浴。”指的是,古代的客栈要具备让(住店的)客人能三天洗一次头,五天洗一次澡的条件。在宋代,便出现了营业性的澡堂。宋代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中说:“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。”“挂壶”成为浴堂的标记。


纪录片【黄帝内经】:第48集  解说词文案


位于骊山的华清池温泉,因唐明皇和杨贵妃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”的故事,而闻名于天下。贵妃池,是海棠汤的俗称,是唐明皇作为爱情礼物赐给杨贵妃的。


(陕西西安骊山华清宫——贵妃池)池内平面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。出土时,池中的进水口有一个汉白玉雕刻的底座,底座上接莲花喷头,温泉水从莲花喷泉头四散喷出,水雾四起,飞珠走玉。紧挨着的是唐明皇的专用御池,因平面像莲花形状,所以又叫“莲花汤”。


据记载,御汤设计建造十分讲究,汤池内外有许多鱼龙花鸟的雕刻。可惜这些石刻艺术今天都看不到了。历代帝王极尽奢华的御池、御汤,被岁月的浪潮冲刷得荡然无存了,但历代大众依水沐浴的习俗却从未更改。


人们像离不开空气一样,也离不开水。那不断变化这颜色,变化着波纹的水,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需要和快乐。夕阳下,劳作一天的人们放下手上的农具,走到了水边,清澈的泉水,河水,湖水,江水为一代代辛勤劳作的男人、女人们冲涤着身上的汗污和疲惫。和着流水的声音,小河岸,大江边,小儿嬉戏,大人欢笑的声音,历朝历代从未止息过。


(周自珍 女 114岁)

“洗脸,洗完脸以后吃饭。”

“洗脸大概要洗半个小时。”

“她特别爱干净。”

“很讲卫生,很爱干净。”

“洗脸,洗手。”

“是啊,我看老奶奶确实很爱干净,洗脸都洗了半个小时。”


(山西芮城——永乐宫元代壁画)

天生爱美的女人,洗完头后便是对镜梳头。做工精细的铜镜,在我国各个博物馆中都能看到。(唐代陶俑距今一千三百多年)这是唐代妇女的一组塑像,她们的发型装扮各不相同,十分美丽。从众多的文献上我们看到,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梳头、洗脚是有益长寿的事。


(付忠财 女 101岁)

梳头,不单是为了好看,更是为了我养生。明代沈仕的《摄生要录》中说:“发宜多栉。”“栉”,就是梳头。是说头发要多梳。明代谢肇制在《五杂俎》中说:“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,云每日清晨梳千下,则固发去风,容颜悦泽。”值得我们回味的是,古人将一把木梳称为木齿丹,等同治病的灵丹妙药。木梳梳头的奇妙作用便显而易见了。


(广西凤山县城)

这是广西凤山县林奶跃进老人的家。


(林奶跃进 女 107岁 壮族)

“刷牙洗口,她天天都是这样的,他没有间断过。你讲也好,不讲也好,她都习惯了。每天她换了衣服以后,一般她自己泡,泡完了,我们要给她洗,她说我们洗不干净,要自己洗。我们想,老人家要活动一点也好,就让她洗,洗完了以后,帮他拿去晒。生活上爱清洁,不爱邋遢。不管是冷天也好,热天也好,一个礼拜要洗一次澡。平时小洗澡,天冷了,要用热水给她洗澡。特别现在这个天气热了,隔两三天都要洗澡。头发要洗。”

“哦,讲卫生,爱干净。”

“头发洗完了,她自己梳。”


梳头,有疏通经脉,促进头部血液循环,延年益寿的作用。这个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。有位研究养生的专家说:“男子之所以比女人短寿,就因为极少梳头。”看到眼前这位107岁的老人,我们想这话一定是对的。


(山西芮城——永乐宫元代壁画)

当婴儿呱呱落地时,接受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。每个人都不会例外。为了孩子皮肤清洁,能健康成长,我国各民族都非常重视给孩子洗澡,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。有专家说,胎儿在母亲腹中时,就在羊水中生活,所以孩子与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。洗澡盆,也就成为了每个婴儿最早的游乐场。当孩子能独立行走以后,他们从小澡盆中跨出来,走到了河水中,尽情地游水嬉戏。


在沐浴中,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药浴。用作沐浴的药有中药的芳香剂,还有酒、醋、明矾、茶、橘皮、盐等。

“这个叫什么草?”

“飞扬草。”

“踩了有什么用啊?”

“拿来给小孩洗。皮肤瘙痒,拿来煮水给他洗。”

“拿来烧水给他洗澡?”

“煮好水,在还烫手的时候就给小孩冲凉。”


至今我国各地区依然保持着用当地草药煮水沐浴的习俗,特别在夏季,经常用草药煮水为孩子洗澡祛痱毒,就是在缺水的地方也不例外。


贵州民族制药厂总经理,王特文女士:“苗家洗澡就是去山上找什么,那个千里光、蛤蟆兜,再加上首乌藤一起用,乱七八糟那些草药来洗,觉得舒服,治皮肤搔痒。端午节非洗澡不可,端午节大量的草药就拿到街上来卖,大家都要买草药来洗澡,洗了以后可以预防不生疮。”


我国各民族都非常重视妇女的卫生保健。药浴,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,年年岁岁地延续着,为广大妇女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。在广西巴马地区,产妇药浴是当地的一个传统保健习俗。


“就是用这几种药,是吗?”

“对。”

“这个叫什么药?”

“这个是木黄连。”

“这种叫什么?”

“益母草。”

“这个就是叫打不死?”

“打不死。”

“学名叫什么?”

“菟丝子。”

“还加上一个什么?”

“猪胆。”

“猪胆。”

“噢,四味药一起熬水。”

“预防皮肤病。”

“产妇用这个洗澡?”

“一起。”

“哦,产妇和孩子一起用这个洗。”

“用这个洗了澡以后把身上消毒。”

“哦,还能起到消毒的作用。”


(王大利 女 108岁 壮族)

这是108岁的王大利老人。

“她作活作累了一点,她就要采一些草药回来。”

“噢,就是这个草药,把它拿来煮水?”

“煮水。”

“煮水完了以后就洗澡。”

“除了这种以外,还有哪些?”

“还有这种,。”

“哦,还有这种。”


据统计,广西巴马地区的女寿星,大多数人一生中没有进过医院,没吃过一粒西药,没打过针。当地世代沿袭的药浴习俗及饮食习惯,保障了当地妇女的健康长寿。


沐浴,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式,也有许多的禁忌。元代李鹏飞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中讲到:“时病新愈,冷水洗浴,损心胞。”是说,人大病(刚刚痊愈)以后,不能用冷水沐浴,(否则会损伤心胞)。人全身大汗时,不能用冷水沐浴,“因汗入水,即成骨痹。”人在太饿或太饱之后不能沐浴。


清代的曹庭栋在《老老恒言·盥洗》中指出,洗澡水不能太热。还特别指出老人沐浴时间不能长。


上巳,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,它是我国自上古以来一个祓(读作:fu,伏)除祸灾,祈降吉福的重要节日。(桓河三千多年前殷人在此沐浴)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,已有水滨祓禊(读作:xi,希)之俗。祓禊,是通过在水边洗濯身体,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。


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(读作:wei,贿)》中就生动地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,每逢阳春三月,人们手执兰草祓禊不祥的生动场面。到了汉时,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。每到这一天,官民都去水边沐浴。后来,此习俗演变为临水宴饮。魏晋以后,才把夏历三月初三正式定为春禊。


纪录片【黄帝内经】:第48集  解说词文案


(四川宜宾流杯池)

曲水流觞,就是上巳节演变出来的一种习俗。古时候,人们举行完祓禊仪式后,就坐在环曲的水渠边,把盛着酒的觞放于流水上。古代的酒具通常为木制的,底部有托,可浮于水上,它顺流漂下,停在谁面前,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。这种活动,古时就有了。古代《逸诗》就叹道:“羽觞随波泛”。汉时也有“引流引觞,递成曲水”之说。


到此时,历代的沐浴习俗,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化习俗。元符元年,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引文触怒朝廷,被贬居宜宾。这里就是黄庭坚所凿造的流杯池。后世帝王及文人为得“曲水流觞”之趣,在各地都修建了一些流杯池、流杯亭等。


〔江苏(应为安徽)滁州欧阳修醉翁亭流杯池〕曲水流觞到了唐宋时,更为文人雅士所推崇。到了唐宋时候,流行一种船形酒杯,当时的人叫做“酒船”。那时流行的酒船有很多种,有金质的、银质的,也有玉质和瓷质的。


(浙江绍兴兰亭)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“曲水流觞”,要算王羲之邀亲友40余人,在浙江绍兴兰亭的聚会了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,在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时,邀亲友谢安、孙绰等40余人,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,并传承古俗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。他们坐在曲水边,让酒杯随溪水缓缓飘流,酒杯停在谁身边,就轮到谁作诗。据记载,当时参与的40余人中,12人各赋诗二首,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,各罚酒三觞。他们在曲水边饮酒赋诗,论文赏景。


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,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。他写道:“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急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。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他挥毫作序,乘兴而书,成就了举世闻名的《兰亭集序》,被后人赞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因这一盛事,是由修禊而起,后人也把此碑贴称为《禊贴》。兰亭也因此闻名天下。


曲水流觞,由沐浴而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雅俗,这一雅俗还流传到了日本。在兰亭,曲水流觞这一儒风雅俗,一直流传至今。(康熙御书“兰亭”碑亭)每年的(农历)三月初三日,中外书法名家都要在此聚会,泼墨挥毫,咏诗论文,畅叙幽情。

 

纪录片【黄帝内经】:第48集  解说词文案


附: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》的全文

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


黄帝问曰:太虚寥廓,五运回薄,衰盛不同,损益相从。愿闻平气,何如而名,何如而纪也?

歧伯对曰:昭乎哉问也!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备化,金曰审平,水曰静顺。


帝曰:其不及奈何?

歧伯曰: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监,金曰从革,水曰涸流。


帝曰:太过何谓?

歧伯曰:木曰发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坚成,水曰流衍。


帝曰:三气之纪,愿闻其候。

歧伯曰:悉乎哉问也!敷和之纪,木德周行,阳舒阴布,五化宣平;其气端,其性随,其用曲直,其化生荣,其类草木,其政发散,其候温和,其令风,其脏肝,肝其畏清,其主目,其谷麻,其果李,其实核,其应春,其虫毛,其畜犬,其色苍,其养筋,其病里急支满,其味酸,其音角,其物中坚,其数八。


升明之纪,正阳而治,德施同普,五化均衡;其气高,其性速,其用燔灼,其化蕃茂,其类火,其政明曜,其候炎暑,其令热,其脏心,心其畏寒,其主舌,其谷麦,其果杏,其实络,其应夏,其虫羽,其畜马,其色赤,其养血,其病瞷瘈,其味苦,其音徵,其物脉,其数七。


备化之纪,气协天休,德流四政,五化齐修;其气平,其性顺,其用高下,其化丰满,其类土,其政安静,其候溽蒸,其令湿,其脏脾,脾其畏风,其主口,其谷稷,其果枣,其实肉,其应长夏,其虫倮,其畜牛,其色黄,其养肉,其病否,其味甘,其音宫,其物肤,其数五。


审平之纪,收而不争,杀而无犯,五化宣明;其气洁,其性刚,其用散落,其化坚敛,其类金,其政劲肃,其候清切,其令燥,其脏肺,肺其畏热,其主鼻,其谷稻,其果桃,其实谷,其应秋,其虫介,其畜鸡,其色白,其养皮毛,其病咳,其味辛,其音商,其物外坚,其数九。


静顺之纪,藏而勿害,治而善下,五化咸整;其气明,其性下,其用沃衍,其化凝坚,其类水,其政流演,其候凝肃,其令寒,其脏肾,肾其畏湿,其主二阴,其谷豆,其果栗,其实濡,其应冬,其虫鳞,其畜彘,其色黑,其养骨髓,其病厥,其味咸,其音羽,其物濡,其数六。


故生而勿杀,长而勿罚,化而勿制,收而勿害,藏而勿抑,是谓平气。


委和之纪,是谓胜生。生气不政,化气乃扬,长气自平,收令乃早,凉雨时降,风云并兴,草木晚荣,苍干凋落,物秀而实,肤肉内充;其气敛,其用凝,其动緛戾拘缓,其发惊骇,其脏肝,其果枣李,其实核壳,其谷稷稻,其味酸辛,其色白苍,其畜犬鸡,其虫毛介,其主雾露凄沧,其声角商,其病摇动注恐,从金化也。少角与判商同,上角鱼正角同,上商与正商同。其病肢废痈肿疮疡,其甘虫,邪伤肝也,上宫与正宫同。萧飋肃杀,则炎赫沸腾,眚于三,所谓复也。其主飞蠹蛆雉,乃为雷霆。


伏明之纪,是谓胜长。长气不宣,藏气反布,收气自政,化令乃衡,寒清数举,暑令乃薄,承化物生,生而不长,成实而稚,遇化已老,阳气屈伏,蛰虫早藏;其气郁,其用暴,其动彰伏变易,其发痛,其脏心,其果栗、桃,其实络、濡,其谷豆、稻,其味苦、咸,其色玄、丹,其畜马、彘,其虫羽、鳞,其主冰雪霜寒,其声徵羽,其病昏惑悲忘,从水化也。少徵与少羽同,上商与正商同,邪伤心也。凝惨栗冽,则暴雨霖霪,眚于九,其主骤注,雷霆震惊,沉阴霒淫雨。


卑监之纪,是谓减化。化气不令,生政独彰,长气整,雨乃愆,收气平,风寒并兴,草木荣美,秀而不实。成而秕也;其气散,其用静定,其动疡涌分溃痈肿,其发濡滞,其脏脾,其果李栗,其实濡核,其谷豆麻,其味酸甘,其色苍黄,其畜牛犬,其虫倮毛,其主飘怒振发,其声宫角,其病留满否塞,从木化也。少宫与少角同,上宫与正宫同,上角与正角同,其病飧泄,邪伤脾也。振拉飘扬,则苍干散落,其眚四维,其主败折虎狼,清气乃用,生政乃辱。


从革之纪,是谓折收。收气乃后,生气乃扬,长化合德,火政乃宣,庶物以蕃,其气扬,其用躁切,其动铿禁瞀厥,其发咳、喘,其脏肺,其果李杏,其实壳络,其谷麻麦,其味苦辛,其色白丹,其畜鸡羊,其虫介羽,其主明曜炎烁,其声商徵,其病嚏咳鼽衄,从火化也。少商与少徵同,上商与正商同,上角与正角同,邪伤肺也。炎光赫烈,则冰雪霜雹,眚于七,其主鳞伏彘鼠,藏气早至,乃生大寒。


涸流之纪,是谓反阳。藏令不举,化气乃昌,长气宣布,蛰虫不藏,土润水泉减,草木条茂,荣秀满盛;其气滞,其用渗泄,其动坚止,其发燥槁,其脏肾,其果枣杏,其实濡肉,其谷黍稷,其味甘咸,其色黅玄,其畜彘牛,其虫鳞倮,其主埃郁昏翳,其声羽宫,其病痿厥坚下,从土化也。少羽与少宫同,上宫与正宫同,其病癃闭,邪伤肾也。埃昏骤雨,则振拉摧拔,眚于一,其主毛显狐貉,变化不藏。


故乘危而行,不速而至,暴虐无德,灾反及之。微者复微,甚者复甚,其之常也。


发生之纪,是谓启陈。土疏泄,苍气达,阳和布化,阴气乃随,生气淳化,万物以荣;其化生,其气美,其政散,其令条舒,其动掉眩、巅疾,其德鸣靡启拆,其变振拉摧拔,其谷麻稻,其畜鸡犬,其果李桃,其色青黄白,其味酸甘辛,其象春,其经足厥阴少阳,其脏肝脾,其虫毛介,其物中坚外坚,其病怒,太角与上商同,上徵则其气逆,其病吐利,不务其德,则收气复,秋气劲切,甚则肃杀,清气大至,草木凋零,邪乃伤肝。


赫曦之纪,是谓蕃茂。阴气内化,阳气外荣,炎暑施化,物得以昌;其化长,其气高,其政动,其令明显,其动炎灼妄扰,其德暄暑郁蒸,其变炎烈沸腾,其谷麦豆,其畜羊彘,其果杏栗,其色赤白玄,其味苦辛咸,其象夏,其经受少阴太阳,手厥阴少阳,其脏心肺,其虫羽鳞,其物脉濡,其病笑疟疮疡血流,狂妄目赤;上羽与正徵同,其收齐,其病痓,上徵而收气后也;暴烈其政,藏气乃复,时现凝惨,甚则雨水霜雹切寒,邪伤心也。


敦阜之纪,是谓广化。厚德清静,顺长以盈,至阴内实,物化充成,烟埃朦郁,见于厚土,大雨时行,湿气乃用,燥政乃辟;其化圆,其气丰,其政静,其令周备,其动濡积并蓄,其德柔润重淖,其变震惊飘骤崩溃,其谷稷麻,其畜牛犬,其果枣李,其色黅玄苍,其味甘咸酸,其象长夏,其经足太阴阳明,其脏脾肾,其虫倮毛,其物肌核,其病腹满,四肢不举,大风迅至,邪伤脾也。


坚成之纪,是谓收引。天气洁,地气明,阳气随阴治化,燥行其政,物以司成,收气繁布,化治不终。其化成,其气削,其政肃,其令锐切,其动暴拆疡疰,其德雾露萧飋,其变肃杀凋零,其谷稻黍,其畜鸡马,其果桃杏,其色白青丹,其味辛酸苦,其象秋,其经手太阴阳明,其脏肺肝,其虫介羽,其物壳络,其病喘喝,胸凭仰息,上徵与正商同,其生齐,其病咳,政暴变,则名木不荣,柔脆焦首,长气斯救,大火流,炎烁且至,蔓将槁,邪伤肺也。


流衍之纪,是谓封藏。寒司物化,天气严凝,藏政以布,长令不扬,其化凛,其气坚,其政谧,其令疏注,其动漂泄沃涌,其德凝惨寒雾,其变冰雪霜雹,其谷豆稷,其畜彘牛,其果栗枣,其色黑丹黅,其味咸苦甘,其象冬,其经足少阴太阳,其脏肾心,其虫鳞倮。其物濡满,其病胀,上羽而长气不化也,政过则化气大举,而埃昏气交,大雨时降,邪伤肾也。


故曰:不恒其德,则所胜来复,政恒其德,则所胜同化,此之谓也。


帝曰: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凉,地不满东南,右热而左温,其何故也?


歧伯曰:阴阳之气,高下之理,太少之异也。

东南方阳也,阳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热而左温;西北方阴也,阴者其精华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凉。是以地有高下,气有温凉,高者气寒,下者气热。故适寒凉者胀,之温热者疮,下之则胀已,汗之则疮已,此腠理开闭之常,太少之异耳。


帝曰:其于寿天何如?

歧伯曰:阴精所奉其人寿,阳精所降其人夭。


帝曰:善。其病也,治之奈何?

歧伯曰:西北之气,散而寒之;东南之气,收而温之,所谓同病异治也。故曰:气寒气凉,治以寒凉,行水渍之;气温气热,治以温热,强其内守。必同其气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


帝曰:善。一州之气,生化寿夭不同,其何故也?

歧伯曰:高下之理,地势使然也。崇高则阴气治之,污下则阳气治之。阳胜者先天,阴胜者后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

帝曰:其有寿夭乎?

歧伯曰:高者其气寿,下者其气夭,地之小大异也,小者小异,大者大异。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阴阳更胜,气之先后,人之寿夭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。


帝曰:善,其岁有不病,而脏气不应不用者,何也?

歧伯曰:天气制之,气有所从也。


帝曰:愿卒闻之。

歧伯曰:少阳司天,火气下临,肺气上从,白起金用,草木眚,火见燔焫,革金且耗,大暑以行,咳嚏鼽衄,鼻窒口疡,寒热胕肿。风行于地,尘沙飞扬,心痛胃脘痛,厥逆隔不通,其主暴速。


阳明司天,燥气下临,肝气上从,苍起木用而立,土乃眚,悽沧数至,木伐草萎,胁痛目赤,掉振鼓栗,筋痿不能久立。暴热至,土乃暑,阳气郁发,小便变,寒热如疟,甚则心痛,火行于槁,流水不冰,蛰虫乃现。


太阳司天,寒气下临,心气上从,而火且明,丹起金乃眚,寒清时举,胜则水冰,火气高明,心热烦,嗌干善渴,鼽嚏,喜悲,数欠,热气妄行,寒乃复,霜不时降,善忘,甚则心痛。土乃润,水丰衍寒客至,沉阴化,湿气变物,水饮内蓄,中满不食,皮?(音:wan)肉苛,筋脉不利,甚则胕肿,身后痈。


厥阴司天,风气下临,皮气上从,而土且隆,黄起水乃眚,土用革,体重肌肉萎,食减口爽,风行太虚,云物摇动,目转耳鸣。火纵其暴,地乃暑,大暑消铄,赤沃下,蛰虫数现,流水不冰,其发机速。


少阴司天,热气下临,肺气上从,白起金用,草木眚,喘呕寒热,嚏,鼽衄,鼻窒,大暑流行,甚则疮疡燔灼,金烁石流。地乃燥,凄沧数至,胁痛善太息,肃杀行草木变。


太阴司天,湿气下临,肾气上从,黑起水变,埃冒云雨,胸中不利,阴痿,气大衰而不起不用,当其时,反腰椎痛,动转不便也,厥逆。地乃藏阴,大寒且至,蛰虫早附,心下否痛,地裂冰坚,少腹痛,时害于食,乘金则止,水增味乃咸,行水减也。


帝曰:岁有胎运不育,治之不全,何气使然?

歧伯曰:六气五类,有相胜制也。同者盛之,异者衰之,此天地之道,生化之常也。


故厥阴司天,毛虫静,羽虫育,介虫不成;在泉,毛虫育,倮虫耗,羽虫不育。


少阴司天,羽虫静,介虫育,毛虫不成;在泉,羽虫育,介虫耗不育。


太阴司天,倮虫静,鳞虫育,羽虫不成;在泉,倮虫育,鳞虫不成。


少阳司天,羽虫静,毛虫育,倮虫不成;在泉,羽虫育,介虫耗,毛虫不育。


阳明司天,介虫静,羽虫育,介虫不成;在泉,介虫育,毛虫耗,羽虫不成。


太阳司天,鳞虫静,倮虫育;在泉,鳞虫耗,倮虫不育。


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。故气主有所制,岁立有所生。地气制己生,天气制胜己,天制色,地制形,五类衰盛,各随其气之所宜也。故有胎孕不育,治之不全,此气之常也。所谓中根也,根于外者亦五,故生化之别,有五气、五味、五色、五类、五宜也。


帝曰:何谓也?

歧伯曰:根于中者,命曰神机,神去则机息;根于外者,命曰气立,气止则化绝。故各有制,各有胜,各有生,各有成。故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同异,不足以言生化,此之谓也。


帝曰:气始而生化,气散而有形,气布而蕃育,气终而象变,其致一也,然而五味所资,生化有薄厚,成熟有少多,终始不同,其何故也?

歧伯曰:地气制之也,非天不生,地不长也。


帝曰:愿闻其道。

歧伯曰:寒热燥湿,不同其化也。故少阳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苦酸,其谷苍丹。


阳明在泉,湿毒不生,其味酸,其气湿,其治辛苦甘,其谷丹素。


太阳在泉,热毒不生,其味苦,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。


厥阴在泉,清毒不生,其味甘,其治酸苦,其谷苍赤,其气专,其味正。


少阴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辛苦甘,其谷白丹。


太阴在泉,燥毒不生,其味咸,其气热,其治甘咸,其谷黅秬。


化淳则咸守,气专则辛化而俱治。故曰:补上下者顺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。故曰:上取下取,内取外取,以求其过,能毒者以厚药,不胜毒者以薄药。此之谓也。


气反者: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傍取之。治热以寒,温而行之;治寒以热,凉而行之;治温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温,热而行之。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补之泻之,久新同法。


帝曰:病在中而不实不坚,且聚且散,奈何?

歧伯曰:悉乎哉问也!无积者求其脏,虚则补之,药以祛之,食以随之,行水渍之,和其中外,可使毕已。


帝曰:有毒无毒,服有约乎?

歧伯曰: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有毒无毒,固宜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。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不尽,行复如法。必先岁气,无伐天和,无盛盛,无虚虚,而遗人夭殃,无致邪,无失正,绝人长命。


帝曰:其久病者,有气从不康,病去而瘠,奈何?

歧伯曰:昭乎哉!圣人之问也。化不可代,时不可违,夫经络以通,血气以顺,复其不足,与众齐同,养之和之,静以待时,谨守其气,无使倾移,其形乃彰,生气以长,命曰圣王。故《大要》曰:无代化,无违时,必养必和,待其来复。此之谓也。

帝曰:善。

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